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又呈吴郎翻译和赏析(从《又呈吴郎》看诗圣杜甫心忧天下的情怀)

时间:2024-12-03 08:36:59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漂泊到了四川夔州,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这个草堂呢堂前有几棵枣树,杜甫西边的邻居呢是一位寡妇,这位寡妇就常常来打枣,那她打枣呢,杜甫也从来不拦着。后来呢,杜甫就把这个草堂让给了一位姓吴的亲戚住,他自己呢搬到了东屯。但是不料,他走了以后,这个姓吴的就在草堂插上了篱笆,就不让这位寡妇继续来打枣了。

这位寡妇生活苦,内心也一肚子的苦,所以她就跑去向杜甫诉苦,杜甫一看这亲戚做的也不够人道主义,所以他就写了这首《又呈吴郎》来劝告他。

韵译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西边邻居来我堂前打枣,我从不拦着,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要不是因为穷困哪个人愿意来做这样的事儿啊?她做这样的事的时候心里肯定是恐惧呀,所以我们应该反而和她更相亲一些才对。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你一来她就防备你,虽然她这是有点儿多此一举了,但是你还插上篱笆了,真像是防备她呢。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这位寡妇她说呀,官府的征租逼税已经是让她一贫如洗了,想想现在的时局是各处都兵荒马乱,不禁让人涕泪满巾啊。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以诗代简之作。我们就从杜甫通过劝说吴郎不让老妇人打枣这件小事上,看到了他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情怀。他对贫苦的老百姓是关怀是同情,他知道老百姓之所以困穷,这其中的社会根源是因为累年的战乱、官府的征敛,才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希望吴郎能站得高一点,看的远一点,想的开一点,自然而然就不会在这几颗枣子上面斤斤计较了。

杜甫之所以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因为他生活在唐王朝全盛转衰的时期,而他的诗歌又全面深刻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深沉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故被后人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