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的宣传口号,最后却为刘邦作嫁衣裳

时间:2023-04-06 19:50:26

周朝初立,普天之下,仅有一王,自楚武王求爵不得、僭越称王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接连称王,王已不再是天下之主独有的封号。

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改分封为郡县,“王”似已成过眼云烟。然始皇一死,天下大变,陈胜、吴广大泽乡一声怒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时之间,天下民众如同被瞬间引爆一般,群起而响应。

然而,当陈胜以为自己利用这句口号可以顺利称王的时候,却发现,与此同时,他也唤醒了无数想称王的手下的心。再想压,却也已经压不住了。

一、称王之心,人皆有之

1、葛婴(楚王襄疆)

符离人葛婴是陈胜手下东征的主力大将,先后攻下数城,待到他打到九江的时候,便发现了楚国贵族的后裔襄疆。可是,葛婴这时候却会错了陈胜的意,他的脑海中只有“大楚兴”,却忘了陈胜后面还有一句“陈胜王”,于是,葛婴兴致勃勃地将襄疆立为了楚王。

没多久,葛婴就听说了陈胜在陈称王、建张楚国的消息,连忙杀了襄疆,回报陈胜。可惜,打仗非常有能力的葛婴却丝毫没有政治敏感度,他再一次对陈胜判断错误。

刚一见到陈胜,就被诛杀了。

2、赵王武臣

有了葛婴的前车之鉴,后来者做起事来反倒干脆了很多。

接陈胜命令攻赵地的武臣刚一到邯郸,便自立为赵王。并“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胜闻听,勃然大怒,当即命人抓了武臣的家人,打算杀之而后快,此时,有人谏陈胜王道:“秦朝未亡,而杀武臣家属,与秦人何异?不如立之而共图秦。”陈胜纳谏,不但未加害武臣家属,封了他的赵王,并督促赵王武臣赶紧西进灭秦。

3、燕王韩广

武臣接到命令,第一时间便与张耳、陈馀等人商议,得出的结论却是“王王赵,非楚意也。楚已诛秦,必加兵于赵。计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广也。”可见,此时的赵王君臣已不再以诛暴秦为第一目标,而是图“自广”,以更广阔的土地,“得志于天下”。

然而,赵王君臣却忽略了一件事,武臣可自立为王,其他人又何尝不可?被派遣去燕地的上谷卒史韩广到燕国以后,也很快就被燕国“贵人豪杰”拥立做了燕王。而手握燕王韩广母亲和家属的赵王武臣,也只得跟陈胜王一样,“乖乖地”将他们送还燕国,以求互利。

4、齐王田儋

正是在如此的裂变之下,“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而继楚、燕、赵地皆有人为王后,齐国也有人徇地于此,此人名叫周巿[fú]。不过不幸的是,齐国却并不如其他国家一样,此地还有一个名门大户——田氏。身为齐国王族后裔的田儋、田荣、田横等人揭竿而起,以田儋为齐王,轻松加愉快地将周巿打跑。


可以看出,此时受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影响,普天之下,欲称王者甚多,除葛婴立楚国后裔以外,其主流思想却是自立为王。既有身为王室后裔的田儋,也有普通人陈胜、武臣、韩广等人。天下乃人人之天下,何不为我之天下?然而,很快,其风气便由“自立王”转变为立六国后裔为王。

二、“王”的转变

1、魏王咎(周巿)

最先做出这个改变的恰恰是被齐国人赶走的周巿。周巿从齐国回到魏地,第一个想法就是立魏国后裔咎为魏王,但是问题是此时的魏咎却在陈胜王的手里。虽然,陈胜王已经放开了对王位的“独有权”,但是仍旧不愿轻易将王位分封出去。

魏国人也想过拥立周巿为魏王,然而,周巿却一心一意地只想辅佐魏咎,一连五次派使者去求陈胜王,才终于将魏咎“请”回魏国,做了魏王,而周巿也顺利成为了魏相。

2、楚王景驹(秦嘉)/楚王熊心(项梁)

陈胜王起义仅一年,便开始遭到秦将章邯的强力反击,最后不但战败,还被手下车夫庄贾杀害。

而听说陈胜王死后,一股原本就不受陈胜王指挥的独立势力站了出来,即秦嘉,他立了楚国后裔景驹为楚王。而与此同时,项羽的叔父项燕则立了当初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二楚并立,自然要争个高下,而最后项梁以秦嘉、景驹背叛陈胜王为由,将他们诛杀,从而一举统一楚国势力。

3、其他

赵王武臣被部将李良所杀,张耳、陈馀扶持赵国后裔赵歇为赵王。

张良劝说项梁成功,立韩国后裔韩成为韩王。

魏王咎被章邯所击败,被迫自杀,其弟魏豹自立为魏王。

齐王田儋在与章邯的战争中身死,随后齐国人拥立原齐王国君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而田儋的弟弟田荣则不由得大怒,率军攻打田假,田假不敌,逃往楚国。之后,田荣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己则为齐相。


可以看得出来,此时的秦末局势已经由占个地盘就想自立为王,向扶持六国后裔为王而转变。除燕国由于其贵族后裔几乎都被秦始皇因“荆轲刺秦”事件而全部杀害,尊韩广为燕王以外,其余五国的王都由各国王室后裔所担任,即魏王豹、赵王歇、韩王成、齐王田市和楚王熊心。看起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少在“王”这一方面,又变成“有种”了。

而最后彻底改变这一格局的,恰恰又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楚霸王项羽

三、项羽的分封

随着刘邦和项羽的先后进入咸阳、秦王子婴身死,秦帝国彻底覆灭,然而天下大势却远远没有确定。此时,除了势力最强的项羽和刘邦以外,仍旧有六国势力的复辟以及新崛起的英布、吴芮、共敖等人。而项羽所做的恰恰是将天下“打乱”,重新洗牌,以便他各个击破。他将天下诸侯分为十八个王。即:

汉王刘邦:本应为“关中王”的刘邦成为了关中以西汉中、巴、蜀等郡的王,即汉王。

三秦势力: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三个曾经的秦国将领,被分封到了关中之地,其目的即帮助项羽“看住”关中以西的刘邦。

倾向于项羽派: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此三王的封地与项羽的封地刚好连成一片,与三晋、燕齐等地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原六国所在地的王

1、魏王豹被迁为西魏王。

2、赵王歇被迁到赵国北部的代地为代王。

3、燕王韩广则迁至燕国东北部为辽东王。

4、齐国被一分为三,即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5、韩王成虽然被项羽封王,却没有机会去韩国,而是跟着项羽去了彭城。

6、楚怀王熊心“升级”成为义帝,彻底变为有名无实的君主。

新封的“功臣”:即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常山王张耳、燕王臧荼。其中申阳、司马卬、张耳都来自赵国,而臧荼则是燕将。


如果说陈胜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灌输给了当时的民众的话,项羽则是切切实实地将这句话变为了现实。

很明显,陈胜最初的想法是自己为“王”,其他人为“侯将相”;而项羽则是“欲自王”,则需“尊怀王为义帝”,且“王诸将相”。可以说项羽做得相对来说更高级一些,因为此时的王有了高低之分,而他的“西楚霸王”恰恰就是那个处于最高位置的“王”。

四、从韩信“索王”到刘邦“称帝”

随着项羽分封后的重新洗牌,各地烽烟再起,不断兼并、转投、合作,楚汉相争成为了大主题。而除刘邦、项羽之外最有存在感的韩信则将王爵的高低之分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韩信先是替张耳向刘邦索要赵王成功,再劝燕王臧荼臣服汉王刘邦,然后灭齐并向刘邦索要假齐王。汉王刘邦虽怒,但在张良、陈平提醒之下,说出来“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的话。虽然刘邦怒,但是不论在刘邦眼里、还是在韩信眼里,都十分清楚,虽然都是王,但是不管是韩信这个齐王,还有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都是要臣服于汉王刘邦的。

所以,在楚汉战争结束,天下初定之后的第一时间,仅存的六大异姓王,即楚王韩信(由齐王改封)、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张耳之子)以及长沙王吴芮便共同向刘邦上书,请他即位称帝。称帝后的刘邦才能够名正言顺地成为天下诸王之主,然而,他们却低估了刘邦剪除诸王威胁之心,最后韩信、彭越被灭族,英布、臧荼谋反被杀,张敖被贬为宣平侯,只有没有什么威胁的吴芮保住了长沙王的位置四十五年,直到其后世子孙无后为止。

此后,除吕后时期封了异姓王外,“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深入人心,成为汉朝王爵分封的“准绳”

水言水语

从秦始皇去世,陈胜、吴广起义,至刘邦“白马之盟”止,仅仅十年左右的时间,民众对王爵的看法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短短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王爵,成为了人人可以凭借兵力、声望等所获取的“非贵族独有的产物”。然而,通过尝试以后,却发现,真正具有足够声望的却还是那些“有种”的六国贵族后裔。

项羽通过其独有的魄力,分封诸王,才将这种“有种”变为了“没种”,争天下者也不再仅仅是这些所谓的“六国之主”。

正是项羽所赋予刘邦的汉王身份,使得他在后来有机会成为凌驾于诸王之上的“王”,如同他的西楚霸王一样。正如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唤醒的也不仅仅是民众的反抗之心,还有人们的贪婪本性,陈胜王得,其他人又为何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