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可谓多事之秋。虽然大清已经亡国十多年,民国也已经建立,但到处似乎都是兵荒马乱的。但是对这段历史十分熟悉的朋友估计都会对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情有独钟,因为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净土”!
为了解释清楚这个观点,我们不妨先从世界的角度来看。1929-1933年,资本主世界爆发了旷日持久而又破坏巨大的经济大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退、工厂停工、失业严重、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放眼整个世界,似乎只有苏联“风景这边独好”。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大国开始以改革自救,其中典型的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早已建立法西斯统治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野心勃勃,蓄谋对外扩张。饱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德国社会不满情绪增加,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的纳粹充分利用民众的不满开始夺权,而日本更是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靠发动对外战争来扭转国内民众的视线,因此发动了入侵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总而言之,当时的世界并不太平。
经济大危机
接下来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向国内。1928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形式上虽然统一了全国,但各地军阀势成割据,军阀间的混战更加剧了民生疾苦。特别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和白崇禧与蒋介石大战中原地区使得百姓生活雪上加霜。如果说以上是人祸的话,那么这一时期黄河泛滥与地震等自然灾害更是将低层民众生活推向了深渊。全国的老百姓似乎都朝不保夕,但唯独赣南闽西这块土地上呈现出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景象。那么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的这块地方为什么具有如此生机呢?
中央苏区地图
原因说来话长,但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束。很快,共产党人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队伍进军井冈山,中国革命的中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广大乡村地区。井冈山、左右江、湘鄂赣、湘鄂西、闽浙赣、川陕等革命根据地如雨后春笋一样先后建立,其中面积和规模最大的当属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
三十年代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领导“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并成为土地的主人。自此这块神奇的土地逐渐成为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中央苏区也以自己的发展呈现出独具一格的魅力。
在这块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分布着红军的兵工厂、印刷厂,也有烟草、制糖、织布、造纸和制药的工厂。中央苏区的核心瑞金南门外的市场上讨价还价、公平交易屡见不鲜。由于有充足的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储备,苏区通行的江西工农银行发行的纸币比国统区的法币币值更加稳定。浓密的树荫下有学校、医院、合作社、政府机关,甚至每个清晨和傍晚都会响起嘹亮的军歌……这样的景象使得中央苏区与当时的中国其他地方形成鲜明对比。更让绝大多数中国人望尘莫及的是,中央苏区在1931年进行了选举,召开大会,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城北5公里的叶坪村的宗祠中召开。参会代表来自全国各地、苏区各县以及红军各军团,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年龄最大的66岁。此次会议上,中央苏区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项英等就政治、土地、红军等议题做出报告。大会举行当天下午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了主席团成员,其中包括工人、农民和赤卫队队员等。会议期间,苏区如同过节那样红火,晚上提灯游行更是将气氛推向另一高潮。
此次会议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选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领导人,集体宣誓,并在雄壮威武的《国际歌》中落下帷幕。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向往,特别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普通国民。中央苏区十块乐土,也是快净土,更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