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古镇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驿站古镇,也是国家认定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名称历经多次变迁,据记载,清嘉庆23年前该镇名为永兴场;道光年间当地遍布60多架筒车,浇灌着两千多亩良田,该地由此更名为筒车坝;道光23年不幸遭遇洪水,大部分筒车被毁,筒车坝名不副实了,又改名熨斗镇。其由来是,当地有个构家坝,有水田百余亩,其地形酷似烫衣服的熨斗,故以此得名熨斗镇。
我们从石泉县城驶出,沿着汉江边的一条蜿蜒公路,行进一个多小时便来到了熨斗镇。这座建在喀斯特溶岩地貌之上的古镇,现存的多是明清建筑,尤以“让出三尺地,多占一份天”的吊脚楼最有特色。
古镇依山临水,曲径通幽,虽经千百年的时代变迁,仍然保留着昔日恬淡、古朴、优雅的风貌,颇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老街并不长,两端各有一座门楼,一大一小。大门楼的正面写着“熨斗古镇”,反面写着“川楚通道”。明清时期每逢集日,熨斗街上川陕客商云集,商贸兴隆。当年熨斗街上有源茂盛、天成祥、义顺和、金盛堂等十多家百年老店,这些老字号大多是药铺和旅店,生意十分红火。
老街中部的古戏台见证着小镇的古老历史,虽有几分老迈和沧桑,但仍不失其恢宏和大气,向我们叙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和喧嚣。在此表演的主要是汉调二黄,上演的剧目大多是有关精忠报国、惩恶扬善的传统名戏。戏台前有个广场,每次镇上的“坝坝筵”、“庖汤会”等大型活动,总能引来百上千人汇集于此,热闹非凡。
古朴淳厚的木质庭院,婉约清爽的流水人家,悠久厚重的石板小路,淳朴善良的地方百姓,构成熨斗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今,繁华了千百年的川楚古道早已沉寂了下来,但千年古镇的风貌仍依稀可见:青石板街,木板门面,古戏楼,关帝庙,以及通往汉中、四川的古商道,这些都已成为熨斗古镇兴衰历史的见证,弥足珍贵。
行车线路
石泉县城(G316、X226/石蒿路)—18公里—后柳镇(X226/石蒿路)—11公里—喜河镇(X227/喜熨路)—15公里—熨斗古镇
里程
单程约44公里
熨斗古镇
距今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驿站古镇,属子午古道的分支。早年,川陕客商赶着马帮将货物通过熨斗镇运到喜河码头,装船走水路运抵汉口,同时将从船上卸下的货物运回四川以及汉中的西乡、镇巴、洋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