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灼言|看一座城市的花样表达

时间:2025-04-08 13:30:00

4月7日晚,由杨紫、李现领衔主演的古装题材电视剧《国色芳华》在山东卫视黄金剧场播出。作为国内首部以牡丹元素为核心的电视剧,今年年初,该剧的热播一度带动菏泽等地的牡丹种植基地和花卉市场销量增长。

转眼来到4月,菏泽的牡丹进入盛开期,这部与之应景的电视剧重返荧屏,不仅向观众奉上了一份春日惊喜,其更与今日开幕的2025世界牡丹大会、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共同发力,持续丰富和擦亮世界的“菏泽印象”。

一朵火了上千年的“花”

菏泽自古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当地的牡丹栽植始于隋、兴于唐宋,至明清已成为全国的栽培中心。从历史深处走来,如今菏泽牡丹已发展出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308个品种。在电视剧《国色芳华》中,菏泽市作为牡丹及芍药花卉赞助的官方合作伙伴,为该剧拍摄免费提供了2570株牡丹和芍药,多为菏泽自主培育品种,包含绿幕隐玉(剧中“琼台玉露”牡丹原型)等推动剧情主线的牡丹品种。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荧屏内外,盛放的牡丹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价值,成为菏泽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去年,在中国和保加利亚建交75周年之际,280株象征着中华文化标识的菏泽牡丹跨越万水千山被移植到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南方公园,与世界共享牡丹之美;画牡丹、雕牡丹、绣牡丹,以牡丹为创作载体的文创产品远销海外,打开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菏泽多个牡丹景区迎来“花海人潮”景观,人们站立花间,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赞美牡丹的经典古诗词。

一朵花寄托一份情、一朵花造福一方人、一朵花带火一座城,传承千年的菏泽牡丹靠的不仅是“养眼”的外在,更在于地域之美与文化韵味的交融。这朵寓意国泰民安、开放包容的花朵,从寒冬蓄芽到花开惊世,展现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一朵永远绽放的“花”

走进菏泽,随处可见牡丹元素,牡丹花形的红绿灯、牡丹主题的公交车、牡丹元素的井盖、用牡丹制作的美食……将牡丹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这座城市深入挖掘牡丹资源的一个侧影。

近年来,菏泽市坚持市场化、大众化、人文化、国际化、品牌化“五化并举”的发展原则,按照“依托牡丹、延伸牡丹、超越牡丹”的思路,推动牡丹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牡丹产业已经从以前单一的观赏功能,向医药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营养保健、畜牧养殖、工艺美术、旅游观光、新型材料等多个领域不断延伸,牡丹深加工产品更是达到11大类260余种。

花可赏、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牡丹全身都是宝”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持续上升。2024年菏泽牡丹产业带动就业50万人,实现总产值130亿元。各种以牡丹为原料的产品如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等被摆上人们的餐桌、梳妆台,续写着一朵花的无限生命力;牡丹剪纸、刻瓷、丝绸、汉服等特色产品,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勃勃生机,从被完美定格的牡丹之美中我们看到了由“一朵花”到“全产业链”的精彩绽放。

面向未来,菏泽提出将按照“1234”工作思路,即打造“全国牡丹高质量发展核心区”一个中心;突出产业培育和文化挖掘两个重点;强化研发创新、企业培育、品牌建设三项措施;做好政策引导、节会举办、宣传推介、督导检查四项保障,推进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举措必将为当地牡丹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朵创新蝶变的“花”

牡丹产业的广阔前景,已成为各界共识,菏泽以花为媒做足“花样”文章的脚步也从未停止。牡丹节会是菏泽弥足珍贵的文旅IP,其在整合文旅资源、展示城市魅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25菏泽牡丹节会延续“让世界爱上菏泽牡丹”这一主题,自2025年4月初开始,为期一个月,无缝衔接牡丹、芍药花期,为游客带来“四月芳菲未尽,五月芍药接春”的赏花盛宴。

这不仅是一场赏花盛会,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文旅体验。为了丰富游人的体验,菏泽聚力打造了马拉松、音乐会、艺术展、大剧院演出季等多项备受群众期待的文旅活动,充分展示菏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浓郁特色。并深入实施景区焕新行动,曹州牡丹园、冠宇牡丹园、百花园、中国牡丹园等主要观赏园区均大幅改造提升,将雍容牡丹与传统国潮、数字科技等元素巧妙融合,推出昼夜双宴、实景演艺、唐风雅集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增强游玩互动性和新鲜度。同时,还充分发挥节会吸引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策划举办汉服新品发布会、产才对接交流会、AI赋能媒体传播力研讨会等活动,为产业发展赋能增势。

无论是品种培育的深耕实践,还是市场拓展的积极探索,抑或是出海弄潮的无畏前行,这座被誉为“中国牡丹之都”的城市,立足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向世界讲好牡丹的动人故事。今天的菏泽正以花为笺,以节为笔,蘸满热忱与创意,书写着古韵今风交织的华章,喜迎八方宾朋、共赏盛世花开。

文/张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