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顺
甘肃白银平川,20千瓦风电项目现场。站在海拔2600米的陡峭山脊,脚下是百米深渊,头顶是高压输电线,如何将重达150吨的“钢铁风车”精准立上塔筒?
世界首台9轴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可以给出答案:它将机舱与塔筒的对接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相当于在百米高空穿针引线。这台能轻松举起2600辆家用轿车的“超级大力士”,是三一重起轮式起重机子公司总经理任利有带领团队17年磨砺的结晶。
从荒原到破冰,1000天撕开起重机核心技术铁幕
时光回到18年前。2007年的德国慕尼黑工程机械展上,利勃海尔起重机展台前围满人群,任利有盯着欧美巨头的全地面起重机久久不动。
“当时在国内完全没见过,而对方已经生产出1200吨量级起重机。”彼时刚刚进入三一集团工作的工程师任利有心里涌上不甘,接收手册上“全地面底盘”“自动伸缩吊臂”等字眼令他感到陌生——当时,中国连4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都造不出。
全地面起重机被称为“工程机械皇冠上的明珠”,涉及20多个学科交叉,广泛用于风电、石油化工、高铁、核电和矿山等大型工程项目。但由于全地面起重机技术复杂、工况多,国内相关研发工作进展缓慢。
回国后,任利有接到任务:研发国内首台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没有图纸、没有参照物、没有标准载荷谱……技术突围从拆解开始,团队对着德国产品照片反复放大细节。
“油气悬挂系统长什么样?单杠插销怎么工作?我们通过走访全国各地的工程现场、高校相关研究团队来寻找蛛丝马迹。”任利有回忆,当时连续半年研发无果,团队士气低迷。
转机出现在2008年寒冬。时任三一重起工艺研究院院长的唐修俊来到实验室。这位曾突破军用无人驾驶技术封锁的老专家,指着满地零件说:“任何一项创新都会经过一段荒原。可越是被封锁,我们越是要撕开这道技术铁幕。”
任利有听后挽起袖子,带着团队用仿真软件逆向推演,终于破解全地面起重机单杠插销的力学模型。“就像在黑暗里摸钥匙孔。”他将团队成员按照全地面起重机核心技术类别分成3个小组,力争1000天时间内完成赶超。
2010年,任利有带领团队研发的亚洲首台SAC12000千吨级起重机问世,下线后随即开赴河北张家口风电吊装现场,将85吨风机精准吊上百米高空。
这一机型不仅打破了国际巨头的技术壁垒,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研发并批量生产千吨级全面起重机的国家。德国《机械世界》首次用“不可忽视的东方力量”评价中国制造。
从裂土到参天,让钢铁长出绿色智能基因
首台国产千吨起重机的诞生,掀开了裂变式创新的序幕。
从2010年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下线至今,任利有带领团队破解了起重机领域35项“卡脖子”技术,申请专利超2000件。如今,三一全地面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40%。在全球风电吊装领域,每3台设备就有1台印着“SANY”标识,最新标号是“SAC40000T”——世界最大吨位4000吨9桥全地面起重机。
“真正的创新是让设备‘听懂’中国大地。”任利有介绍,国内山地风电项目往往坡多弯急,传统起重机上山难、下山抖;且作业面场地十分狭小,10桥车难进来、摆不下。起重机除了在重量上不断突破,性能还要迎来进一步升级。
2025年1月,SAC40000T在甘肃白银平川区的悬崖边完成180吨风机吊装。就位后,车头距离崖边仅40厘米的操作空间。用现场人员的话说:“长1米都不行。”这台全球最大轮式起重机,装配着团队研发的“变形金刚”技术——超起组件1小时快速组装,山地作业效率提升60% 。
起重机拥有了钢铁力量还不够,还要注入“绿色灵魂”。
任利有带领团队研发的SAC24000T下线后一度被业内称为“全球最强全地面起重机”。而它的诞生,源于一个“疯狂”的想法: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部分钢材,让吊臂减重15%。
“就像给大象装上蜂鸟的翅膀。”任利有笑着说。这项技术不仅让起重机更轻、更强,还大幅降低了燃油消耗,契合全球绿色、智能制造趋势。
走进位于宁乡市的三一重起智慧工厂,AGV小车“长”了一双灵敏的眼睛,在车间中自如有序地穿梭,遇到障碍物能停下避让;焊接机器人“会说话”,按时汇报工作状态;机床、机器人、机械臂等无线互连,在可视化大屏上实时展示着运行数据……在这里,每4小时就有一台全地面起重机下线。
“不是某个人灵光一闪,而是一群人把‘不可能’嚼碎了咽下去。”去年12月,2024年湖南省“卓越工程师”名单公布,任利有凭借带领团队攻克起重机核心技术入选。
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国庆,三一SAC16000起重机将天安门广场上600平方米的国旗升至高空;卡塔尔世界杯8座顶级体育场、国内数十个风电水电项目都遍布“三一红”的身影……这些记忆不仅象征着一代工程师的梦想成真,更激励着他们将绿色、智能的中国标准刻进世界钢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