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卢氏:监督推动红色血脉传承 立体筑牢廉政奉公防线

时间:2025-04-08 19:33: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万红 通讯员 李铁军 李加

“欢迎大家来到河南村靖华故里陈列馆,曹老的一生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4月4日清明节,走进卢氏县五里川镇靖华故里陈列馆,讲解员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被誉为“五四以来,翻译苏联革命文学的先驱者”“一代宗师”----曹靖华先生的革命事迹,参观群众在陈列馆的各个展厅驻足观看,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卢氏县是革命老区,是豫西地区唯一的革命老苏区县,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东部核心区域,也是红色经典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修改完善与传唱地。革命队伍在老区活动期间纪律严明,深受群众拥护和爱戴。曾留下许多革命故事。这位是小货郎陈廷贤,在红军长征危急时刻,冒着生命危险,为红二十五军带路,在他的帮助下,红军战士沿着深山峡谷连续行军四天三夜,冲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绝境逢生,化险为夷,使红二十五军渡过了长征路上最危险的一劫,免于了全军覆没之灾,小货郎陈廷贤被誉为‘军史布衣第一人’;1934年冬,天寒地冻,红军战士们穿的草鞋又破又烂,一个红军小战士从老乡的鸡窝上,拿了一双被遗弃的草鞋,修补后穿在脚上,军首长知道后,按军纪对小战士进行了严肃处理;这张‘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包(苞)谷五斗,食盐叁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十三日。’的红军借条,是80多年前,红二十五军手枪连向群众借粮的字据,被当地老百姓当作传家宝保存下来。这张借条,反映了当年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也反映了老百姓拥军爱军的朴素情谊......。”在马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红色讲解员向参观群众讲解长征故事。

去年以来,卢氏县纪委监委将“红色革命文化赓续工程”纳入专项监督内容,督促各相关单位抓好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使红色基因在老区卢氏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可续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广泛厚植了党员干部群众奋斗精神,以监督力量筑牢了廉政奉公的行动自觉,推动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县域生态、文化等优势禀赋的融合发展,全县上下风清气正敢担当的政治好生态持续巩固,“英雄土地、红色莘川”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监督推动红色文化保护。该县纪委监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红色资源传承保护领域监督执纪执法,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并纳入日常监督检查。督促县宣传、党史、文旅等部门和各乡镇建立党委(党组)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红色资源保护工作机制,建立老促会、党史方志办、文旅、教育、档案等部门相关人员联动机制,监督出台《加强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党和国家关于红色资源传承保护和开发运用的方针政策专人研究,全县红色资源传承保护和开发运用统筹规划,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培训一体组织,全县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等设施系统保护”的有序工作格局。去年以来,召开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专题会议、联席会议10余次,围绕红二十五军、红三军等著名红色名片谋划保护项目23个,累计争取各级文保资金超7900万元。

监督推动红色基因传承。该县纪委监委督促县党史方志、老促会等部门,制定印发《<中国共产党卢氏历史>编撰工作方案》等文件,深入开展革命后代、烈士家属“口述历史”抢救工程,深挖“革命文件资料、人物回忆录、地方志”等历史文献资源,持续修缮革命旧址遗迹,累计走访1000余人次,修缮革命旧址遗迹19处,完成红色材料整理165万字。监督推动县宣传、文旅、融媒体中心等部门,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发布《“卢氏红色资源及革命故事”大奖赛征文启事》,累计征集《一代宗师曹靖华》等优秀作品39篇,利用《清清卢氏》微信公众号开设“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专栏,发布文章75篇,持续浓厚感悟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伟力和学习革命先烈光辉事迹的氛围,有力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初心使命、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促成了全社会珍视红色资源、人人会讲红色故事、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的新风尚。

监督推动红色资源利用。该纪委监委锚定“让红色成为卢氏最鲜亮的底色,让老区成为卢氏最靓丽的名片”发展目标,督促县发改、财政等部门累计引进各类资金超3亿元,实现全县69处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全覆盖。督促县文旅部门按照“以红带绿、红绿相映”红色文旅发展思路,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间投资”模式,以大型红色人文教育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为依托,把红色主题、红色元素注入融入卢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资源之中,建成红色资源保护精品工程19个,串点成线打造半日自驾游精品线路3条,红色研学游精品线路4条,形成“皮皮岭”到“铁锁关”红色旅游带,成功加入“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城市联盟”,已累计开展研学、参观活动超3万批20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