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做“打铁花”化学实验。
“太震撼了!就像看一场梦幻的烟火秀!”日前,一场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科学实验表演,点燃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学校高中部课堂,在学生们中激起对文化传承与科学探索的热情。
神秘实验
一次闲聊中,学校教务处干事陈悦和高中化学教师李晓光同时刷到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的视频。“这不就是金属元素燃烧和氧化反应吗?”李晓光灵光一闪,“如果把这种传统技艺搬进化学课堂,既能讲解科学原理,又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岂不是一举两得?”他的想法得到了陈悦和其他老师的认可。
说干就干。李晓光查阅资料后决定使用三氧化二铁粉末、镁条(引燃剂)、氯酸钾(助燃剂)和铝粉(燃料),通过精确配比模拟“打铁花”的效果。经过多次试验,取得成功。
为确保安全性,学校教务处、政教处老师和李晓光花了近一周完善方案,并设计了一套详细的防护措施。3月14日,2302班同学像往常一样走进课堂,发现现场摆放着几个奇怪的小装置:透明玻璃罩、长柄勺子和密封塑料瓶。黑板上写着课题:“非遗+金属燃烧与焰色反应”。
“大家知道‘打铁花’吧?它是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还原它的美丽。”李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们顿时兴奋起来。李老师戴上护目镜,开始操作。当他将炽热的混合物撒向空中时,一道道耀眼红光伴随着“噼啪”声四散开来,仿佛无数朵 “铁花”在绽放!“哇——太酷了!”同学们纷纷鼓掌欢呼。
寓教于乐
表演结束后,李晓光趁热打铁,带领学生分析现象:“刚才看到的红色光芒,是因为三氧化二铁和镁离子受热激发出的特征光谱,而那些闪烁的火花则是铝粉剧烈燃烧的结果。”他还借此机会介绍了“打铁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这项技艺起源于宋代,最初用于祈福驱邪,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希望你们不仅能记住化学公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次别开生面的化学课后,班级掀起了一股学习化学的热潮。原本觉得化学难懂的学生韩嘉宇主动请教问题,杨胜翔等几名学生还自发成立了“化学社团”,提议参观当地非遗传承基地。“李老师的课让我明白了,原来科学也可以这么浪漫。”学生韩欣言在周记中写道,“以前总觉得化学离生活很远,但现在我发现,它其实无处不在,且充满诗意。” 对于李晓光老师来说,这次实验拉近了他与学生的距离,也坚定了他的教育理念:“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孩子们心中的那团火。只要用心,任何学科都可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正如教务主任尚化磊所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培根铸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太原晚报 记者 周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