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永川有一个“造梦工厂”,这里不生产传统商品,而是“生产”未来场景——全域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已吸引百度Apollo、酷哇机器人等企业聚集,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闭环生态。数据显示,永川自动驾驶测试里程已占全国10%,相关产业年增速超30%。
自动驾驶、科技影视、服务外包、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低空经济,这些关键词不停在这里跳跃,我们似乎可以管窥到,重庆以创新生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起承转合”。
“起”,描画场景创新,打造产业爆发的“点火器”。 “造梦工厂”之所以火起来,不是因为它生产多少实体商品,而是因为它“生产”未来——自动驾驶的测试场景、数据闭环、商业应用,在这里从PPT走进了现实。
这背后是一个简单却容易被忽视的逻辑,新兴产业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跑”出来的。传统招商喜欢给地、给补贴,而永川除此之外,还“给场景”,开放城市道路做自动驾驶测试,为低速无人车释放路权,允许企业拿真实路况“练手”,甚至把红绿灯数据接进企业实验室,让这里能最快验证技术、迭代产品。
与其砸钱“投项目”,不如开放“用场景”。城市的路网、物流、港口都是天然的试验场,谁能先把这些资源变成企业的“试纸”,谁就能抢到新赛道的起跑线。
“承”,描画生态闭环,活水才能养“大鱼”。单有场景还不够。自动驾驶涉及车、路、云、图、算法几十个环节,缺一环就“跑不通”。永川的做法是“组团共创”,拉来车企、传感器厂商、高校研究所,甚至保险机构,把产业链整个连通。
比如,企业缺高精度地图,政府就协调测绘单位开放数据。这种“你出技术、我出规则、他出市场”的玩法,让企业不用自己“造轮子”,专注发展自身长板。
“转”,描画角色定位,既当“店小二”,也当“产品经理”。过去政府谈服务,多是“代办手续”“协调用地”,但重庆的“造梦工厂”则更进一步,把环卫、公交等公共服务车辆交给企业做自动驾驶改造,用政府订单为企业背书。这种角色更像创业公司的“合伙人”,既分担风险,也共享收益。本质是把“管”的逻辑换成“入伙”逻辑。
“合”,描画三个转向,从“栽盆景”到“育森林”。重庆用永川这个试验田,给更大范围的产业升级提了个醒:一是从“单一项目”转向“生态构建”,引进一个车企不如打造一个车路协同的“朋友圈”。二是从“政策优惠”转向“制度创新”,免税不如给开放数据,直接给企业发补贴,不如政府当第一个买家,采购企业新研发的装备(产品)。三是从“跟跑赛道”转向“定义标准”,进而逐渐掌握行业话语权。
不止是永川,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拔节生长,还有两江新区的生物医药“试验田”、渝北的工业软件“云基地”、江北的金融科技“数字港”等等,重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场景早已遍地开花。这样的繁荣发展,也充分证明了一点:产业升级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活水养活鱼”。当政府学会用场景当饲料、用生态做鱼塘,企业自然会用脚投票。
重庆正在做的,是把一个个应用新场景转化为产业新生态。而这,也呼应着全国的经济工作导向,紧扣“新质生产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关键词,突出体现了地方政府在标准制定、产业布局、平台构建、风险监管中的创新作为,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柔性治理智慧。
作者:杨光志
审核:杨洋
监制:白永茂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