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人在丧葬过程中有一些特定的讲究和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回族人强调速葬,人死后应尽快安葬,通常不超过三天。早亡午葬,晚亡次晨葬,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坦然接受。
回族人非常讲究清洁卫生,这一传统在丧葬中也有所体现。死者在临终前要洗澡,称为“大净”,由亲人进行。洗完后,用白布包裹尸体,男性死者还需戴白帽,女性死者则需加头布和束胸。
回族实行土葬,下葬不用棺材,而是使用公用运尸的木匣“经匣”。在清真寺举行葬礼,由阿訇主持,进行诵经和祈祷。
死者裹尸用白布,男性死者需戴白帽,女性死者需加头布和束胸。裹尸布通常为二丈多长,男性死者还需在腰间扎一条白带子,脚部也用白布包裹或扎紧。
葬礼在清真寺举行,由阿訇主持,进行诵经、祈祷等宗教仪式,为死者祈求真主的宽恕与指引,同时也为家属带来精神上的慰藉。
尸体放入墓穴时,必须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墓坑上覆盖木板或水泥预制板,然后堆土封坟。
埋葬后的第3天、7天、30天、百日、周年时,要过“乃孜尔”,请阿訇诵经,悼念死者。每逢古尔邦节、肉孜节时,还要上坟缅怀和悼念死者。
回族丧葬期间,不宴客、不披孝、不烧纸祭奠,保持清静肃穆。病人临终前,家人会请阿訇念“讨白”,祈求真主饶恕病人的罪过,并要求病人忏悔和反省自己。
这些习俗体现了回族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坦然接受,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宗教和信仰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