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捞化“鲜”的秘诀是什么?
怎样的福州鱼丸才算合格?
鸡汤汆海蚌
为何能成为闽菜“皇后”?
三餐烟火暖,四季皆安然
央视大型美食文旅节目
《三餐四季》福建篇
今晚,走进福州!

从“榕城”福州到“福建粮仓”南平,一场山海交响的美食盛宴即将开启。节目将于今天20:00档登陆央视综合频道,主持人撒贝宁、舒冬携手文艺嘉宾王鸥、王勉,文化嘉宾陈立、李定文组成寻味团,探寻万千风味,解锁你所不知道的福建!
当无数美食都在追求精细时,捞化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一碗“随性”与“简易”,俘获了福州人的味蕾。一千个福州人心中有一千碗捞化,鲍鱼、蛏子、螺片、鱿鱼、海松茸、牛肉……新鲜多样的食材可供食客凭喜好组合,凌晨熬制的高汤在这里与兴化米粉“双向奔赴”,而黄亮咸香的虾油,则为捞化的鲜美“点睛”。质朴的美味无需过多修饰,当丰厚的物产、精细的工艺、地道的风味融于一碗,一烫一捞之间,幸福也有了具象的味道。南平小吃有500多种,不少以“奇”闻名,而位于顺昌县的这道小吃,在蛋黄上打孔灌肉,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鲜选的鸭蛋打入杯中,在圆润紧实的蛋黄中翻找白色孔眼,使用三根筷子进行配合,用一根筷子轻轻打孔。紧接着用两根筷子夹起馅料灌入其中,鲜美的馅料与橙黄的蛋液丝丝入扣。文火慢煮后,咸鲜混杂的风味被包裹进鸭蛋之中,完整不破,丰富饱满。蛋清包蛋黄,俗称“银包金”,寓意团团圆圆、财源广进。做成这样一个“金元宝”,指尖的力道、眼力的精准、心神的稳定缺一不可,这一份生活的智慧和对美食的热爱,也赋予鸭蛋不凡之味。
鱼丸,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在三坊七巷,几乎每走几步就会遇见一家鱼丸店,更有人说“没吃过鱼丸就不算来过福州”,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制作福州鱼丸讲究“不偏心”“不露馅”:脱水不超过5小时的新鲜鱼肉,剔骨去皮、剁成肉茸;随后放入冰块低温搅拌,加入地瓜粉增加弹性;最后将肉馅与鱼泥放入手中,一勾,一送,一推,一捏,鱼丸制作而成。放入水中,浮于水面,即算大功告成。沸煮之后的福州鱼丸口感筋道、嫩滑细腻,肉馅与鱼肉的鲜美相得益彰。“无鱼丸不成席”,福州的三坊七巷,距今约1700年历史,坊巷纵横的肌理不仅孕育了一众名家,也见证了一道美食的演变。今天,鱼丸成为这里逢年过节、家庭团圆的必备美食,即使路过的旅客,也能在这一勺“玲珑”中,找到最生动的福州味道。
南平北部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国家公园,也是远近闻名的美食天堂,常年潮湿的环境,让这里的熏鹅多了一份辣味。起锅烧油后依次加入蒜、桂叶、茶叶、糯米,再将新鲜竹片架于锅中,放入抹上辣椒粉的鹅肉进行熏制,静待辣椒入味。当锅边的白烟微微泛黄时,即可加入米酒,继续熏制。浓郁的蒸汽,为鹅增添的醇厚鹅酒香,揭开锅盖,香气扑鼻而来,口感辛辣、香而不腻,细细品味,层次则更为丰富,烟熏香、茶香、酒香完美融合。一口咬下,既有山的棱角,又带着水的弧线,入口、更入心。
如果把闽菜比作一顶皇冠,那鸡汤汆海蚌则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闽菜“皇后”看似做法简单,实则颇有讲究。鲜活海蚌剖壳取肉,烫煮后与银芽、竹荪、海蚌针一同放入小碗中,用4小时慢炖的鸡汤冲泡,短暂的高温最大程度保留了海蚌的鲜甜嫩脆,而汤色清透、无油脂的鸡汤,则让海蚌鲜上加鲜。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舌尖对“鲜”的痴迷从不会褪色,今天的人们返璞归真,仍然用最朴素的烹饪手法,诠释着对自然美味最本真的守望与敬畏。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让福建美食天然带着山海的基因。山与海的味道被福建人融进美食,山的坚韧、海的包容,又被每一个食客记在心中,化作日常。一代代传承的美食提醒我们:认真对待生活,山海自有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