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形成灵活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时间:2025-04-13 03:59:00

【聚才论道】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用好人才,激励为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需要形成灵活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树立人才评价正确导向,让回报体现实际贡献,更好激发人才内在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潜能。

树立人才评价正确导向

人才评价是重要的“指挥棒”,关系到树立什么样的人才导向、会有什么样的激励形式。然而,一些地方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评价标准和手段往往是“一把尺子量到底”,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片面以学历、论文、专利、项目等静态成果给人才“贴标签”。

为此,要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重点破解“重数量、轻质量、轻贡献”的弊端。人才评价体系要让各类人才都有“上升通道”,都能“各显神通”,就需要使评价标准和手段更加多元化、精细化。比如,科技评价要根据成果的不同特点和多元价值进行分类评价,对基础研究要突出原创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指标,加强和优化同行评议制度,聚焦“是否提出和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更注重成果的科学价值和国际影响力;对于应用研究要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实效,聚焦“是否解决行业技术难点和痛点”,更注重成果的市场价值、技术标准、解决方案、成果转化、用户评价和应用效果等。

是不是人才,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人才评价要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把“用”和“评”结合起来,以实际贡献为根本标准来评价人才。比如,中国农科院全面下放职称评审权,36家院属单位自主评审副高级职称,14家院属单位自主评审正高级职称,坚持科学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类别的考核重点各有侧重,有利于建立不同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通道。2025年4月,江苏省向61家重点民企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这是国内首次由省级层面系统性向产业链重点民营企业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限,同步还建立了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做到“放权不放松、监管不干涉”。

让回报体现实际贡献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使人才能够得到合理回报,其关键在于,能够引导和激励人才多做“接地气”的研究,努力把更多技术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然而,一些地方存在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创收渠道相对较窄等问题,特别是青年人才生活压力大,在工资待遇、住房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实际困难。

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人才能够安身、安心、安业。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要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人才队伍,逐步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管理规范有效、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创新收益分配机制,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比如,安徽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重要贡献人员的比例不低于70%,在106家单位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模式,截至2024年底,赋权科技成果1109项,成果估值5.6亿元,成立或入股企业89家。

更好激发人才内在动力

面向新征程,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打造人才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让人才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然而,我国顶尖科技人才特别是基础研究人才仍然面临人手不足的情况,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对此,在平台建设上,要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在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着力建设区域性创新平台,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储备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发挥顶尖人才聚集优势和科技辐射扩散作用,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在人才流动上,一方面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允许人才“用脚投票”,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另一方面,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树立“一盘棋”思想,优化东中西部人才挂职交流和培训模式,开展各领域人才的组团式帮扶,探索东中西部地区协作办学、产教融合基地共建共享等模式,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中西部地区要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以更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优势和更有温度力度的服务保障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作者:王声啸、李蕾,分别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