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新闻评论员 牛可心
本省车检过不了,换个省检就“通关”了?近期,新华视点报道称,在河南、安徽省际毗邻地区,一些机动车检测站让年审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一些尾气超标甚至安全装置缺失的“带病车”,竟能轻松拿到检测合格证明,引发广泛关注。
机动车检测,即通常说的汽车年检,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防线。在车辆年检环节,对尾气排放、刹车、灯光等项目进行严格检测,能及时发现车辆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排放超标问题,从而督促车主进行维修和保养,避免车辆“带病上路”,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然而,一些检测机构却把车检当成了一门“生意”,为了谋取私利,铤而走险,不惜降低检测标准,甚至与“黄牛”相互勾连,放任一些问题车辆上路,不仅破坏了机动车检测市场的正常秩序,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埋下了“定时炸弹”。
据有关报道,不合格车辆在这些检测站“畅通无阻”并非偶然。记者暗访发现,河南周口沈丘、项城等地的检测站以“包过”为卖点,吸引大量外地车主。这些检测站扎堆省际交界处,多被麦田包围,隐蔽性强,且主要依赖“黄牛”牵线。例如,一辆在安徽因尾气不达标被拒检的车辆,在河南某检测站未经维修便顺利过关。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检测站的外地车占比高达90%,形成了一条跨省的“灰色产业链”。
乱象背后,是监管的层层失守。一方面,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相关部门缺乏专业能力,难以识别检测数据造假;另一方面,跨部门、跨省协作机制缺失,在属地管理模式下,异地车辆信息共享机制缺失,检测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导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式年检成为可能。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行业生态的畸变。随着检测机构数量激增,部分站点为争夺市场将"包通过"作为竞争力,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此次事件中,周口市迅速成立跨部门调查组,暂停涉事机构业务,展现了整治决心。但要根治顽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打破省际数据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检测信息平台,让“问题车辆”跨省复检时无法“洗白”。其次,强化省际毗邻地区的联合执法,针对异地检测高发区域开展常态化交叉检查,压缩监管真空地带。最后,优化行业生态,建立严格机动车检测站点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违法成本。
机动车检测是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若因监管漏洞让“带病车”上路,无异于埋下流动的隐患。此次事件警示监管机构,必须打破地域壁垒、补齐监管短板,让车检真正回归保障安全的初心。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辆车“健康”行驶,守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