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经评论:以文旅创新发展探寻“何以中国”的更多答案

时间:2025-04-23 15:28:00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福建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福建。本次活动以深入挖掘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武夷山“双世遗”文化内涵为切入点,全面展示文化强国的福建实践,生动诠释“何以中国”的时代命题。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各地地域文化和资源禀赋也不尽相同。提到福建,首先想到的正是深厚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文化,比如客家文化、茶文化、朱子文化、海丝文化。这些文化交相辉映,给予了这片土地以文化厚度与创新活力。

那么,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塑造文化自信、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该如何依托文旅资源优势,把握产业发展机遇,持续打好创新牌?

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民俗风情等,可以为文旅产业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同时,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创新性开发凸显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能有效避免文旅产业同质化发展。

以福建泉州蟳埔村为例,全村去年共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簪花体验收入就占了村民总收入的60%。近几年火遍全网的簪花围,原本只是过去渔家女的日常装扮,如今却成了吸引游客的招牌,也成了蟳埔村人的“宝贝”。为延伸产业链,泉州市文旅局还与游戏公司合作,将簪花围植入游戏角色造型,带动线下文旅消费增长27%。

技术赋能,是文旅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福建省南平市正加速建设大武夷数字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将智慧票务、景区酒店管理、文旅码系统、信用积分等功能整合,并率先引入DeepSeek大模型技术,开发了AI智能导览、游客画像分析等创新应用,为游客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

未来,随着文化服务需求升级和文化消费市场增长,文旅产业将成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的试验场,“产学研用”在文旅场景中实现深度融合和价值闭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新空间。

当然,文旅产业创新,远不止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技术赋能那么简单。文旅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范围广、产业链长、就业机会多。如何更好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结合起来,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文旅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一道新课题。

如今,中国已同25个国家实现了全面免签,去年入境旅游人次1.32亿,游客花费接近千亿美元。持续升温的“中国游”,已经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的一张绝佳名片。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意义,就不仅仅在于“向内求索”,还在于“向外生长”。穿越历史长河,透过“硬核”科技,当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既扎根中国大地又拥抱世界潮流的时候,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迎来新的繁荣。

为此,各地正不懈努力,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挖掘文化产业的创新价值,探寻“何以中国”的更多答案。(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