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凉山“金叶粮仓”,解锁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

时间:2025-04-03 19:16:00

来源:【天府融媒】

4月的凉山,烟苗新绿与冬麦金黄交织。在宁南县骑骡沟镇果木村田野间青麦飘香,村民马三尔和妻子正抢收小麦。

“这些麦子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却是牲口的好饲料。”马三尔边收割边介绍,近年来,他家通过“烟叶+冬小麦”方式,实现“烟粮轮作”“一地双收”。

3月28日,宁南县骑骡沟镇果木村村民正在麦田里收割麦子。

“去年20亩烟虽遇旱但也有7万多元进账,加上青麦喂养的11头猪、2头牛和70多头羊,除去生活开销,还有15万元的收益。”马三尔算着收入账,脸上堆满笑意,手上的镰刀也挥得更快了。

眼前的青麦捆与翻新的黄土相映成趣。不远处,翻耕机正唤醒土地,为即将到来的烟苗移栽孕育新希望。在这个彝家村寨,“粮烟融合”的绿色产业链正让土地焕发新生机,一幅产业互补、生态循环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而这样的场景遍布凉山烟区。2024年,全州超额完成40万亩粮烟融合目标,完成粮烟融合种植47.17万亩,粮油豆产量2.22亿斤,实现烟农增收4.64亿元。凉山正通过“烟+N”模式,让“冬闲田”变“增收田”,探索出一条“稳粮增收、绿色循环”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粮烟共舞:从单一种植到复合经营

走进会理市城南街道办事处,你会发现这里的田野与以往大不相同。昔日的单一烟田如今已被多元化的农作物所取代,烟叶与小麦、玉米、洋葱等农作物轮作,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烟+粮”轮作模式的推广与实践,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还显著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城南街道办事处海溪村烟农郑在富高兴地介绍道:“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联系西昌科威公司,以市场价收购我们村种植的92亩洋葱,洋葱亩产1.8-2万斤,预计能收入70多万元。”

冕宁县金叶社区一组烟叶育苗点,青青麦浪与白色大棚交织成“粮融合”的田园美景。

据统计,截至3月28日,会理市共开展粮烟融合种植143851亩,产量11466.02万斤,产值1.66亿元,为烟农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粮烟融合就是我们烟农的黄金搭档,茬口作物无缝衔接,相互促进互利共赢。”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冕宁县高阳街道办事处金叶社区1组烟农、育苗户卢勇已在烟叶育苗棚里查棚温、看水温、捡杂质忙得不亦乐乎,他身后是青青的麦浪与白色的育苗棚交织延伸,形成了一幅壮美生动的“粮烟融合”拼图。

2023年,粮烟融合工作在冕宁县全面展开,冕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豆+烟”套种、“秋荞、大麦、油菜+烟”轮作的粮烟融合产业带,进一步激发了烟农的种植热情。全县2311户烟农在烟田中套种大豆,利用冬闲地轮作秋荞、大麦、油菜,从3、5亩到50、60亩不等,复种指数189.63%,烟农增收3617.8万元。

“我种烟59亩收入26万多,套种10亩大豆、轮作5亩荞子、3亩油菜和7亩大麦又增收一万七千多,还有我育苗收入,一年下来咋个都有30多万。”卢勇细算着自己的收入账。

“以前单种烤烟,土地利用率不高。现在好了,烟地里套种粮食,一年下来,收入多了不少。”在凉山州会东县粮烟融合示范区,处处展现着粮烟协同发展的蓬勃景象。会东县祥云烤烟综合服务合作社积极响应粮烟融合政策,2024年在园区种植了100余亩烤烟,全部实行粮烟复合种植,大豆、玉米、油菜等农作物在生长期与烟叶交相辉映。烟农安正华也是积极响应粮烟融合政策的烟农之一。

2024年,会东县通过对示范片范围内种粮农户给予种子补贴等举措,带动全县19个乡镇(街道)实施粮烟融合16.9万亩,有效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并助力烟农增收2.2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三大路径: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一田双收”是凉山粮烟融合最直观的成果。2023年以来,凉山州大力推广“烟+玉米”“烟+水稻”“烟+油菜”轮作以及“烟+豌豆”套种模式,粮烟复种指数达到60.48%,亩均综合收益超过5000元。

烟农正在采摘豌豆角。

在盐源县,田湾乡沿江村2组的烟农赵转林迎来烟地第二轮丰收。2024年,赵转林种植45亩烟叶实现收入21.02万元,烟叶采收期套种下10亩豌豆,预计还能增收4.5万元,实现烟叶和粮食的双丰收。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农民收入,让“冬闲田”变成了“增收田”。

德昌县的“烟-粮-畜”模式是凉山粮烟融合的生态典范。该模式形成了“荞秆+光叶紫花苕喂羊→羊粪肥田→土壤改良→烟粮双收”的闭环,减少了30%的化肥使用。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不仅保护了土壤健康,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会东县也通过“粮-烟-草-畜”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粮烟融合的快速成长。

科技是凉山粮烟融合的有力支撑。据了解,全州组建了27个科技特派团,推广宜机化改造、绿色防控技术。在西昌,无人机植保和物联网监测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精准化管理水平。会东县则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共同研究筛选烟间粮、烟后粮优质品种,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粮烟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稳粮袋鼓钱袋:金叶与粮仓共舞,传统与现代交融

在凉山,“烟田即粮田、烟农即粮农、烟机即农机、烟区即景区”的理念正在落地生根,形成了“一季烟叶一季粮、粮稳烟稳两样强”的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凉山州科学编制了9类粮烟融合作物生产技术标准,有效破解了茬口矛盾和同源病害等问题。通过加强土肥、植保、病害等实用技术的研究与成果转化,不仅提升了粮烟融合的科学性,还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喜德县鲁基乡大埂村烟农正在收割秋荞。

此外,凉山州积极推广“烟+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农业数字化管理水平。坚持高标准农田与高标准烟田有机衔接,实现了滴灌、育苗、烤房、防雹等设施设备的综合利用,促进了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

目前,凉山州已构建了南、北、西、中四个粮烟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了大豆+烟、玉米+烟、秋荞+烟等9个粮烟产业带。会东县已打造建设首个“省级四星”农业现代化样板区,冕宁县和盐源县正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通过标杆示范建设,凉山州将引领带动全州粮烟融合发展,以“千斤粮、万元钱”为效益目标,推动粮烟复合效益提升。

2025年,凉山州将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烟草农业现代化样板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三区”建设。进一步提升烟区产业综合体在稳固凉山烟叶产业基础、推动凉山烟叶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从“烟田荒芜”到“四季丰收”,凉山以粮烟融合破解“耕地保护与农民增收”难题,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金叶与粮仓共舞,传统与现代交融,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